常规的水中的铁、锰浓度、硬度,工业废水中氨和磷浓度,电力和能源生产中重要的硅酸盐浓度等,都是用比色法来检测的。
1870年,法国人卢勒杜波斯克发明了比色剂,使测定某些物质的浓度成为可能,在水溶液中将染色样品的颜色强度与参考样品进行比较,然后根据1852年提出的朗伯比尔定律来计算浓度。这个定律阐明了颜色强度、光程长度和溶液浓度之间的相关性。
例如,通过比色原理可用于测定废水中的氨浓度。首先将预处理后的样品与某种特定的试剂混合,这种试剂能和氨发生反应,吸收特定波长的光,显示出某种颜色。如果溶液中可用于显色反应的氨越多,显色强度越高,也就是说氨浓度与颜色强度成正比。探测器接收并计算出发射光强度和接收光强度之间的差,然后根据预设的校准曲线来确定该组分的浓度。对于微量的检测,在低浓度下,光程长度增加,吸收与光成强度成正比例。如如果路径长度加倍的,吸收也加倍,这样可以提高测量的灵敏度。如果要检测的成分不是以标准的化学形式存在,不能产生颜色反应,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升高温度添加消解试剂来转换组分。经过一段适当的消解时间后,这些成分将会以我们想要的正确的形式进行显色反应,并可以进行测量。
现在的仪表厂家已经将比色法设备集成化,做成自动比色分析系统。这样的系统包括采样、样品处理和样品的比色分析等。如果您有相应的需求,也欢迎给我们留言。那么这一期我们就到这里!